韩城行鼓
| 招商动态 |2017-08-04
韩城行鼓
韩城行鼓,俗称“挎鼓子”,在韩城传布极广。是陕西省渭南市所属县级市韩城的一种传统音乐舞蹈。历史上,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,不论逢年过节,还是求神祈雨,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。
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,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《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》一书中有所收集。其典型鼓谱有《老虎磨牙》、《钉圪巴》、《肚里痛》、《上坡》、《走锣鼓》、《呆锣子》、《司鼓子》、《摘豆角》等十多种,有表现气势的,也有表现技巧的。《老虎磨牙》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,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,模拟逼真,技巧高超。《上坡》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、铙分击的手法,其风格粗犷、豪放,声势浩大、宏伟,登峰造极,体现出一种朴实、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。
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,与时俱进,特别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,增强了宏伟气势。
在表演时,韩城行鼓总离不了“绕杆子”,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,增强视觉效果。身着艳服的姑娘,眼戴墨镜,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,婀娜多姿,绕杆的阵营与锣鼓队的阵营相互呼应,鼓声激越,铙钹声飞扬,几十杆甚至上百杆花杆合着鼓点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,犹如黄河之水百舸争流,使锣鼓越敲越起劲越神气,让观者目不暇接,心情激荡。
1
简介
韩城行鼓是陕西省渭南市所属县级市韩城的一种地方音乐舞蹈。
目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第一批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2011年8月31日,韩城行鼓与宝鸡社火、陕北唢呐联合组团,名为“天地社火”,参加俄罗斯举办的莫斯科国际军乐节。行鼓以中华古军阵的威严、壮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。
2
历史渊源
韩城行鼓历史悠久,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。元灭金后,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,敲锣打鼓,而成为一种军鼓乐。后来韩城群众沿袭模仿,成为民间鼓乐。传统的表演,鼓手都头戴战盔,腰束遮鞍战裙,击鼓时仰面朝天,成骑马蹲裆式,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。鼓阵排开,令旗挥舞,百鼓齐鸣,气势恢宏,酣畅淋漓的鼓姿,强劲刚烈的鼓点,似黄河咆哮,如万马飞奔。敲到得意处,鼓手们失去常态,如醉如痴,狂跳狂舞,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。
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,因此,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,只有在敲起锣鼓时,头顶坡式战盔,身披黄马褂,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,神圣之感油然而生。按艺人的说法,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:跛子不跛,聋子不聋,风湿腰再敲都不痛,真所谓神灵附体,人神合一,“神”气十足。
解放后,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,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。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。鼓阵周围,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,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,在鼓手旁摇曳舞动。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,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,阳刚与阴柔相济,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。
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。在韩城,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,不同的流派,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。几支突出的锣鼓队,已走出韩城,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,广受赞誉。技艺杰出的鼓手,锣手,镲手层出不穷,还有的被民众授以“鼓王”、“锣王”的美誉。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。1997年,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,为韩城人赢得了“中华第一鼓”的美誉。2003年3月,文化部以“韩城行鼓”命名韩城市为“民间艺术之乡”。
(按现在说法,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,流行于现韩城市北部,尤其以龙门镇西原村为最。
首先,上文中说道:“敲起锣鼓时,头顶坡式战盔,身披黄马褂“,单说清朝时对黄色的严格管制,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。且据韩城行鼓省级传承人程勤祥说,他祖辈打鼓时只是身着普通的衣衫,打到兴奋处,便脱掉上衣,赤裸上身而鼓。所以韩城行鼓的黄色衣着应在近代固定。
其次,上文中提到韩城行鼓起源于元朝,这一说法也有待商榷。在《史记·乐书》中,魏文侯同卜子夏就有一段关”“鼓乐”的精彩对话。子夏对魏文侯说:“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,动以进众。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师之臣。”子夏后来教衍西河,也就是到韩城及其以南地区设帐授徒,传授儒家学说。由此可见锣鼓早在战国或更早时便已在韩城韩城等地产生。而在其后的朝代,韩城行鼓也历经发展,尤其是唐代,郭子仪曾长期驻兵韩城,对韩城行鼓也应产生过影响。
再次,上文中提到韩城行鼓为祭神鼓乐,但祭祀何神却并未提及。在韩城市志中记载,挎鼓子为祭祀法王鼓乐,但法王庙修建于宋真宗年间,由此也对韩城行鼓的源起又提出了新的疑问。
最后,韩城行鼓的起名也是在2000年左右,1997年,挎鼓子受邀迁往香港演出,被赞为”中华第一鼓“,其后韩城市着手进行申遗,在申遗过程中才正式定名为韩城行鼓。
以上问题引用时需特别注意。)
3
基本特征
韩城行鼓自元朝形成以后,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发展,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:
(1)伴随民俗活动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;
(2)传承古蒙古士兵乐队的风格,具有民族性;
(3)韩城行鼓的乐器具有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,从而形成其简朴性特征;
(4)鼓点的丰富多样性,从表达内容上、曲谱上均显其多样性;
(5)表演风格上极富粗犷、豪爽、彪悍的特色;
(6)因其花杆的加入,在人员、色彩、动感上均增加了视觉效果;
(7)不同年龄段的男、女纷纷加入锣鼓队,使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;
(8)产业化特色日益明显。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“鼓王”、“镲王”、“锣王”,出外授艺。优秀鼓队的参赛演出,使韩城行鼓走向了品牌化。
4
器具道具
韩城行鼓从元代的产生、形成,至明清时代的基本定型,发展到后来已相对稳定,乐器主要由鼓、锣、铙钹组成,还有“马锣”、“嗡号”(即海螺),带有古时军乐的特点。表演时以鼓为主,有挎鼓、抬鼓、车鼓,打击时锣、铙钹与之相配合,其中锣、鼓均为打击乐器,击之作响发声,特别是鼓声如雷,震撼人心,催人奋进。
5
主要价值
韩城行鼓在整个陕西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,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,是关中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。发掘、抢救、保护韩城行鼓,其价值主要有两点:
(一)韩城行鼓是中国鼓乐中极富特色的地域鼓种。它独特的历史传承形成了它特有的鼓乐特色。粗犷、豪爽、彪悍的军鼓乐风格,鼓风执着、陶醉、人神合一的表演特色,热烈喜庆、声色俱茂的民俗特点,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
(二)作为陕西打击乐的精华,对其发掘、抢救和保护,会带动和促进整个陕西打击乐的弘扬,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6
分布区域
韩城行鼓在市内北塬一带多有分布,其中龙门镇的西塬村最为典型。
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,关中平原之东北隅,属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,地形复杂,地貌多样,山、原、川、滩兼有。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,西北部是山区,群山起伏,山峦叠翠。东南部为黄土台原和河谷川道,地势平缓,水多土肥。全境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雨量较多,光照充足,适宜发展农业生产,尤以“大红袍”花椒驰名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,属陕西主要煤炭、钢铁、电力基地之一。
7
濒危状况
韩城行鼓在陕西省政府和韩城市的大力支持下,做了许多发掘、抢救、继承、弘扬工作,活动开展良好,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。
(一)一些颇有造诣的鼓手因年事渐高逐步退出舞台,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。
(二)随着文化生活的日趋多样化,人们对行鼓的爱好已渐淡漠。
8
保护计划
为了普及、提高、保护韩城行鼓的表演,从1997年至2005年,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20万元。
一、主要保护内容
1、韩城行鼓队伍的组织;
2、行鼓艺人的保护和传承;
3、有关艺术档案的保护;
4、行鼓的推广、普及、提高。
二、已采取的保护措施
1、把韩城行鼓当作重要文化遗产努力保护,全力挖掘。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,韩城市文化馆业务干部对此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搜集、整理工作,1984年,出版了由屈海浪主编的《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》一书。
2、多次举办春节全市锣鼓大汇演,对韩城行鼓进行推广和普及。
三、十年保护目标
(一)静态保护:
1、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,彻底摸清韩城行鼓发生、发展的历史沿革,以及锣鼓队、乐手、乐器、曲谱及价值等全部状况。
2、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、整理。在原有编撰基础上进行再整理,继续设立艺术发展档案。
3、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,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,对鼓阵进行改造与创新。
(二)动态保护:
1、建立西塬、上峪口、阳山庄、东庄、薛村、昝村、大 前、潘庄、李村、杨村、井溢、周原、西王、白矾、乔南、渚北、东营、涧南、姚庄、坡底等20个行鼓文化生态保护村,并对西塬、东庄、薛村3个锣鼓队10余名乐手实行重点保护。
2、原有基础上,大力发展各村的锣鼓队,重点培养和扶持实力强、有特色的锣鼓队,对优秀鼓手、队伍在外出表演、授艺方面给予政策优惠。
3、在韩城北片重点乡镇中小学开展韩城行鼓的普及教学,不断培养新的乐手,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韩城行鼓的传承难题。
4、创办以韩城行鼓为主要内容的“韩城行鼓艺术职教班”,从人才、演奏水平等方面提高韩城行鼓的艺术档次。
5、建立以韩城行鼓为主体的文化发展公司,加速韩城行鼓文化产业化发展,为巩固国家级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6、在原来一年一度的全市性锣鼓汇演的基础上,扩大规模 ,上升规格 ,以促进韩城行鼓的传承 、发展。
四、五年保护工作计划
2006年,进行全面普查;建立西塬、上峪口等20个韩城行鼓文化生态保护村。完善普查、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;
2007年,整理普查资料;编写中小学韩城行鼓音乐教材;建立韩城行鼓职教班,开展试点教学。全面普及开展韩城行鼓教学;
2008年,在重点乡镇开展学校试行行鼓教学;发展锣鼓新手。通过文化生态村的建立,实力强、有特色的鼓队的带动,鼓队呈辐射状发展,加大韩城行鼓原生态的保护力度。
2009年,全面普及行鼓教学;进行再深入研究。撰写出版《民间音乐资料汇编》第二部。
2010年,学校行鼓教学走上制度化、规范化;建立韩城行鼓发展公司。产业发展起步明显,形成规模。
五、五年主要保障措施
1、建立有专家指导的、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韩城行鼓保护领导小组。
2、设立以乡镇分管镇长为组长、教办主任为副组长、各有关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韩城行鼓教学工作组,并设立中小学韩城行鼓教材编写组。
3、有关乡镇建成韩城行鼓特色文化机关,乡镇人员参与理论研究、保护管理。
4、把韩城行鼓的保护纳入镇、村、学校等单位(部门)的干部考核,并实行责任追究制。
5、实行招商引资,发展行鼓文化产业。
六、建立机制
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,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,提 高干部、群众的保护意识,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 体系。这五大机制是:
1、已有鼓手、新生鼓手、专家学者步调一致,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。
2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、发展创新、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。
3、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,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活动开展机制。
4、发展行鼓敲打艺术与开发产业相结合,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,以发展行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。
七、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
1、2006—2010年,进行韩城行鼓的普查;健全韩城行鼓的各类档案;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;编写教材;开展教学等,年所需资金100万元。
2、2011—2015年,对韩城行鼓进行普及和再提高,每年共需资金80万元。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